![]() 许钦松:应合理调整文化生态中的人才分布问题2016-12-08 11:13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伊媛)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3月3日于北京开幕。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今年将提交有关“合理调整文化生态中的人才分布”的提案。 (许钦松 资料图片) 许钦松认为,随着中国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中心城市以及其他核心一二线城市的经济腾飞,与之相配套的文化生态也随之调整,文化人才的分布格局更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非核心城市和区域的文化生态因此遭遇“沙漠化”,文化人才大量流失。 “核心城市的物质条件日益增长使得相对应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文化产品日益市场化的今天,文化人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然会流向需求较大的区域;核心城市有更多的文化机构和更优越的文化条件,这些文化机构为文化人才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土壤以及经济支持;核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也是由于人才聚集,当同一行业的文化人才聚集,由于文化人才之间的交流、机会的互相介绍等因素,会更容易吸引人才,形成迅速膨胀的局面。” 许钦松分析正是上述的三个原因,导致了文化人才分布的极端不合理。他进一步指出:“在整个中国范围来看,这种核心城市的文化人才不断聚集和非核心地方城市的人才不断流失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存在着各种问题。” “譬如,核心城市的人才加速聚集使得在核心城市所能提供的文化机会与需求远远不能消化了不断涌入的文化人才的供应量,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在核心城市找到施展文化才华的机会,或者不能从事与之文化水准相匹配的工作,造成优秀文化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人才外流也使非核心城市(包括非核心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更加越缺乏文化人才,从而更加难以培养文化氛围,最终导致地方的“文化小康”建设难以启动。”许钦松举例道,“此外,中国有很多具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形式,也由于文化人才的外流难以有效承继,造成部分文化品种的消失。同时,文化人才聚集在某些区域也使得文化形式容易单一化,不符合中国这个多元化文化的国家特点。” 许钦松强调:“在市场经济中,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这只‘看不到的手’,往往会造成资源配置上的某些盲目与不合理。另外,文化产品作为承载一定价值导向的载体,除了是一种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商品之外,还具有教化、传递主流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等作用,因而,政府在文化生态上,特别文化人才分布上的宏观调控显得格外重要。” 为此,他提出了以下三条建议:1 国家在文化人才的税收政策、津贴、奖项设置与评选等方面应该对在非核心城市工作文化从业者有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政策倾斜,鼓励文化人才更多的到基层去发挥作用;2 非核心城市的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去解决因为当地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能力不足、需求不旺盛等问题;3 大力扶持地方文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企业和民营机构是解决大量非核心城市文化人才的安置和生存问题的重要机构,地方政府在税收和基金补助等方面应该重点投入资源给这些企业和机构,为当地的文化生态摘掉“沙漠化”帽子起到推动作用。
|